您当前位置:中国菏泽网  >  本地要闻  > 正文

深挖资源 抢抓机遇 打造精品
——市政协委员为推动菏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作者: 时苏建 来源: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 2022-02-25 09:50

文化是民族之魂,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菏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们紧紧围绕我市怎样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和飞机通航、高铁通车的交通便利优势,充分发掘保护历史资源、红色资源、黄河生态旅游资源等,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推全市经济发展,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

发挥优势 加强推介

机场通航,高铁通车,实现了菏泽人民在家门口乘飞机、坐高铁的梦想和夙愿,拉近了我市与外界的时空距离,为菏泽群众出行、客商往来、物流运输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环境,彰显了菏泽区位优势,提升了菏泽城市品味,优化了菏泽营商环境,为拉动消费市场提供了更有力支撑。菏泽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如何用好这些区位交通优势,把菏泽文化旅游办得更好、更有影响力,真正让菏泽旅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我市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市政协委员裴宽心建议,应加大对菏泽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特别是到机场通航城市、高铁沿线城市进行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的游客乘坐飞机、高铁到菏泽旅游观光,促进菏泽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做好航线优化布局和航线营销,从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对原有航线航班随着季节、客流量等因素变化及时进行优化调整,做到积极谋划未来与兼顾财政可承受能力相结合。积极与通达城市,特别是新开航线通达城市机场进行联系与沟通,加大航线宣传力度,与通达城市机场、航空公司、相关旅行社、酒店等机构合作,切实采取航线营销措施。

相关部门应积极整合菏泽各县区文化旅游资源,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对乘机来菏游客进行相关景点门票的优惠。如菏泽牡丹节期间,持机票可免曹州牡丹园门票等。文旅部门应积极鼓励推动本市各旅行社利用自身资源吸引外地游客乘坐飞机往返菏泽,对旅行社承接的外地航空旅游团队,实施奖励政策等。

保护传承黄河文化 抢抓机遇促进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地域,黄河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先民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资源。作为黄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菏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党的领导下,鲁西南人民在黄河沿岸演绎了一幕幕英勇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和红色印记,这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协委员李传递建议,在国家和山东省把黄河高质量发展列入重点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我市应抢抓机遇,及时加大对菏泽区域黄河历史文化、沿黄革命遗址、历史古迹等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成立菏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研究院,选拔专业人才组建科研团队,从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不同领域整理挖掘黄河文化,研究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同时,还应把黄河流经县区统一规划,进行资源整合,科学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群项目,打造不同主题的黄河文化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丰富黄河文化旅游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打造启动首届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节,组织开展黄河文化研究成果宣传推介、地方特产、非遗产品、黄河美食、书画艺术交流、农耕文化等项目整体策划,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高质量发掘红色资源 打造“红色菏泽”品牌

菏泽是革命老区,拥有众多革命遗迹和很多支援前线、拥军抗日的感人革命故事,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尽管各地已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目前缺少高质量的发掘保护和系统性的弘扬宣传,没有形成自己的“红色教育”品牌。

市政协委员裴宽心表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井冈山、延安、古田、瑞金等地为龙头的红色教育基地,省内临沂、威海、枣庄等地也加大“红色教育”品牌的打造,在提升城市品牌的同时,“红色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拉动作用。

裴宽心建议:应加大发掘弘扬力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下,将菏泽本地红色文化充分挖掘,精心组织并打造特色旅游区,提高菏泽知名度,带动菏泽经济发展;整合菏泽红色资源,讲好菏泽“红色故事”。将加快菏泽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列入工作规划,制订工作方案,分批次对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打造。同时,加强红色遗迹设施的保护利用,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红色菏泽”品牌。

记者 时苏建

责任编辑:
分享到:
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鲁新闻办[2004]20号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17
网站备案号:鲁ICP备09012531号 |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菏泽网